已发布内容

请历史帝指点一下,谢谢!
如果没有具体数据给个骑兵行军速度和步兵行军速度的大致比也可以

请历史帝指点一下,谢谢!
如果没有具体数据给个骑兵行军速度和步兵行军速度的大致比也可以

穿越过去打打仗就知道了

穿越过去打打仗就知道了

穿越过去打打仗就知道了

正常行军,三十里为一舍,超过三十里称倍道,也就是步兵一日正常能走三十里,以汉制,一里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五分之二里;骑兵考虑辎重补给,大概一日六七十里左右,另外急行军而论,给几个参考,司马懿攻孟达,八日一千二百里;夏侯渊领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这两是步兵;曹操追刘备,一日三百里,这是骑兵

正常行军,三十里为一舍,超过三十里称倍道,也就是步兵一日正常能走三十里,以汉制,一里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五分之二里;骑兵考虑辎重补给,大概一日六七十里左右,另外急行军而论,给几个参考,司马懿攻孟达,八日一千二百里;夏侯渊领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这两是步兵;曹操追刘备,一日三百里,这是骑兵

正常行军,三十里为一舍,超过三十里称倍道,也就是步兵一日正常能走三十里,以汉制,一里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五分之二里;骑兵考虑辎重补给,大概一日六七十里左右,另外急行军而论,给几个参考,司马懿攻孟达,八日一千二百里;夏侯渊领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这两是步兵;曹操追刘备,一日三百里,这是骑兵

军中语: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所谓夏侯渊的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属于顺口溜,都是吹比,可信度不高。
谁拿顺口溜当回事?这都属于造谣。

军中语: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所谓夏侯渊的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属于顺口溜,都是吹比,可信度不高。
谁拿顺口溜当回事?这都属于造谣。

军中语: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所谓夏侯渊的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属于顺口溜,都是吹比,可信度不高。
谁拿顺口溜当回事?这都属于造谣。

p社设定骑兵7步兵4

晋书宣帝纪:帝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帝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二贼交构,宜观望而后动。帝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孟达举事的消息走1200里路程传递到司马懿那里少说要三天。司马懿给孟达写信的目的就是为了拖延时间,在孟达还没有举事的时候好让自己偷偷出发。等到孟达举事的时候,司马懿早就出发了。司马懿的信件传递到上庸孟达的时间,司马懿在行军。孟达犹豫不决的时候,司马懿在行军。孟达举事的消息传递到正在行军的司马懿,司马懿立马倍道八天。至于司马懿到底花了多长时间只有天知道了。
司马懿给孟达写完信→司马懿潜军进讨→孟达犹豫不决→司马懿行军中→孟达举事→司马懿倍道八天

p社设定骑兵7步兵4

晋书宣帝纪:帝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帝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二贼交构,宜观望而后动。帝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孟达举事的消息走1200里路程传递到司马懿那里少说要三天。司马懿给孟达写信的目的就是为了拖延时间,在孟达还没有举事的时候好让自己偷偷出发。等到孟达举事的时候,司马懿早就出发了。司马懿的信件传递到上庸孟达的时间,司马懿在行军。孟达犹豫不决的时候,司马懿在行军。孟达举事的消息传递到正在行军的司马懿,司马懿立马倍道八天。至于司马懿到底花了多长时间只有天知道了。
司马懿给孟达写完信→司马懿潜军进讨→孟达犹豫不决→司马懿行军中→孟达举事→司马懿倍道八天

p社设定骑兵7步兵4

晋书宣帝纪:帝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帝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二贼交构,宜观望而后动。帝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孟达举事的消息走1200里路程传递到司马懿那里少说要三天。司马懿给孟达写信的目的就是为了拖延时间,在孟达还没有举事的时候好让自己偷偷出发。等到孟达举事的时候,司马懿早就出发了。司马懿的信件传递到上庸孟达的时间,司马懿在行军。孟达犹豫不决的时候,司马懿在行军。孟达举事的消息传递到正在行军的司马懿,司马懿立马倍道八天。至于司马懿到底花了多长时间只有天知道了。
司马懿给孟达写完信→司马懿潜军进讨→孟达犹豫不决→司马懿行军中→孟达举事→司马懿倍道八天

比暗耻的75比50差距大多了

比暗耻的75比50差距大多了

比暗耻的75比50差距大多了

孙子曰: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后汉书虞诩传曰: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
尉缭子踵军令:所谓踵军者,去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为战合之表。
国语卷第十:古者师行三十里而舍,三舍为九十里。
资治通鉴唐制:陆行之程,马日七十里,步及驴五十里,车三十里。
古代那群营养不良步兵,日行一般也就30里-50里,倍道100里左右,超过这个速度的不是骑兵,就是瞎扯淡。

孙子曰: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后汉书虞诩传曰: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
尉缭子踵军令:所谓踵军者,去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为战合之表。
国语卷第十:古者师行三十里而舍,三舍为九十里。
资治通鉴唐制:陆行之程,马日七十里,步及驴五十里,车三十里。
古代那群营养不良步兵,日行一般也就30里-50里,倍道100里左右,超过这个速度的不是骑兵,就是瞎扯淡。

孙子曰: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后汉书虞诩传曰: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
尉缭子踵军令:所谓踵军者,去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为战合之表。
国语卷第十:古者师行三十里而舍,三舍为九十里。
资治通鉴唐制:陆行之程,马日七十里,步及驴五十里,车三十里。
古代那群营养不良步兵,日行一般也就30里-50里,倍道100里左右,超过这个速度的不是骑兵,就是瞎扯淡。

解放军一般行军也就30-40公里,差不多就是古代倍道的100里。
也就是说以现代训练方式出来的解放军,一般行军速度,达到了古代倍道的速度。

解放军一般行军也就30-40公里,差不多就是古代倍道的100里。
也就是说以现代训练方式出来的解放军,一般行军速度,达到了古代倍道的速度。

解放军一般行军也就30-40公里,差不多就是古代倍道的100里。
也就是说以现代训练方式出来的解放军,一般行军速度,达到了古代倍道的速度。

正常行军骑兵需要喂马,所以速度不及步兵,但是急行军速度可以达到30码

正常行军骑兵需要喂马,所以速度不及步兵,但是急行军速度可以达到30码

正常行军骑兵需要喂马,所以速度不及步兵,但是急行军速度可以达到30码

要分情况讨论的,看是正常行军还是急行军,看是大部队还是小部队。
就拿死蚂蚁克日擒孟达来做例子吧,1200里,按汉尺一里420米论,就是504公里,不过这个距离好像有点注水,因为在今天的地图上画一下,从南阳到襄阳再折向新城也就300公里左右不到350公里……这里姑且取古人的500公里而论,8天到达,平均每天60公里,这就是能把孟达给活生生吓出尿来的急行军速度;鉴于死蚂蚁杀到新城后便开始围城半个月后才剁了孟达,这次急行军的人数应当不少,不然以逸待劳的孟达一次反击就能收了死蚂蚁人头,断不会躲在城里等死。而孟达在之前还有过观点,认为死蚂蚁至少要一个月才到新城,做个除法就能知道,当时一般每日行军15公里左右比较正常;这个速度还是基于司马懿主要是在本方控制区内行军后勤压力偏小,以及魏军组织度较高而论的,要是换个时间点,估计行军速度还得再打个五折……

要分情况讨论的,看是正常行军还是急行军,看是大部队还是小部队。
就拿死蚂蚁克日擒孟达来做例子吧,1200里,按汉尺一里420米论,就是504公里,不过这个距离好像有点注水,因为在今天的地图上画一下,从南阳到襄阳再折向新城也就300公里左右不到350公里……这里姑且取古人的500公里而论,8天到达,平均每天60公里,这就是能把孟达给活生生吓出尿来的急行军速度;鉴于死蚂蚁杀到新城后便开始围城半个月后才剁了孟达,这次急行军的人数应当不少,不然以逸待劳的孟达一次反击就能收了死蚂蚁人头,断不会躲在城里等死。而孟达在之前还有过观点,认为死蚂蚁至少要一个月才到新城,做个除法就能知道,当时一般每日行军15公里左右比较正常;这个速度还是基于司马懿主要是在本方控制区内行军后勤压力偏小,以及魏军组织度较高而论的,要是换个时间点,估计行军速度还得再打个五折……

要分情况讨论的,看是正常行军还是急行军,看是大部队还是小部队。
就拿死蚂蚁克日擒孟达来做例子吧,1200里,按汉尺一里420米论,就是504公里,不过这个距离好像有点注水,因为在今天的地图上画一下,从南阳到襄阳再折向新城也就300公里左右不到350公里……这里姑且取古人的500公里而论,8天到达,平均每天60公里,这就是能把孟达给活生生吓出尿来的急行军速度;鉴于死蚂蚁杀到新城后便开始围城半个月后才剁了孟达,这次急行军的人数应当不少,不然以逸待劳的孟达一次反击就能收了死蚂蚁人头,断不会躲在城里等死。而孟达在之前还有过观点,认为死蚂蚁至少要一个月才到新城,做个除法就能知道,当时一般每日行军15公里左右比较正常;这个速度还是基于司马懿主要是在本方控制区内行军后勤压力偏小,以及魏军组织度较高而论的,要是换个时间点,估计行军速度还得再打个五折……
发布回答
坚持原创,谢绝转载。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