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发布内容

这也是,为了大义,可不要怪我啊

表示从不用刘备,用过二爷也没用他,

因为大耳贼城府太深

刘备从整体上看确实和“匡扶汉室之义”这个目标吻合的

感觉楼上好多人是演义受害者啊,因为演义过了导致厌恶的感情。刘备毕竟是一代枭雄啊,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主人公啊,而且乱世总得有依靠吧,打仗需要宣称很正常吧,那给自己一个大义又为啥不可以

大义这个词是日本对于三国的理解。一方面日本重视血统和等级制度,因此中山靖王之后具有身份上的纯正性,另一方面,他们对义理等词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具体可以参考《菊与刀》

因为罗贯中说他义,他就是义

反正我玩君主永远只玩刘备

君主里面找一个比刘备仁义的?还是那句话,都是同行衬托

刘备一句不忍夺同宗基业真的绝

曹丞相才是大衣

为什么那么多人看不上刘备。用现在标准要求刘备 他当然不合格。但是当时可是封建社会初期 刘备匡扶汉室 捍卫家天下制度的行为本身要 重过曹操平定天下的功劳的。
用现在功利狗的眼光来看 仁义道德当然都是放屁。这是因为我们有法制。但是刘备的时代 人们能赖以依托的只有仁义道德 这点方面 刘备的价值是远大于曹操所谓平定乱世的功劳。更何况他还没评定。

刘备口号多吧,渐渐地可能别人也信以为真了。刘表、刘焉、刘虞死得太早,曹丕代汉时也只剩下刘备了。反董卓联盟时好像他们也没去。

说假仁假义的也不要张口就来。毕竟写三国志的陈寿,同时代的诸人也没有在仁义上指责过刘备。难道后人就能猜测他的为人了?后来曹操被一洗再洗,反而好似刘备伪君子,曹操真性情。

蜀汉蜀汉,谁给的权利叫他做皇帝,我觉得刘备就是虚假之辈,曹操不是到死都没做皇帝,还是汉之臣,至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就是三国演义造谣,三国演义就是对刘备的赞扬,我评价刘备虚假,肯定有许多人不服,但我就是这么认为,对于正史的刘备我不做评价,就是三国演义把他写的物极必反了,所以我只对三国演义里刘备评价。

在哪个阵营效力就说哪个是大义呗,刘备要兴复汉室是大义,那我曹魏的还说自己应天合人,法尧禅舜是大义呢。刘表刘璋也不是因为不义所以失败了,就是能力不足被吞并了而已。
本质上还是军阀混战,而且当事人都死了一千八百年了,对我们而言哪有什么大义不大义,楼上吵架的也是够了。

因为作者写的 如果真是大义
魏和吴怎么会有那么多追随者
难道魏吴的追随者都是不大义

这样说吧,三国那些大佬,论出身最差的就是皇叔卖草鞋的,然而最终成就一方帝业,能不励志吗,比那些混吃等死的刘璋刘琮那些宗室二代是云泥之别,不过他们的父辈刘表,刘虞,刘焉,刘繇这些汉室宗亲这一代还是或多或少尚有可圈可点之处的,不过大浪淘沙,弱者难免被强者碾碎无虞。

谁说刘备代表大义了?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讲刘备有大义的名分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只要是汉室宗亲都有这个名分。可惜大义这种东西面对绝对的实力还是没有用。更何况后面的晋是个被世族把持的朝代皇帝都没啥存在感你大义有毛用。

义是一种理想,刘备实现不了,在很多情况下,也没有做到。
历史上舍身取义的人也很多,他们都比刘备更能代表这个字。曹操很显然是英雄和实干家,他的很多手段,都表现了他更看重实际,而不是理想。
但曹操,在五色棒惩治蹇图的时候,在酸枣会盟的时候,在独自追击董卓,在写下“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的时候,也曾贯彻着(正)义的主张。不过在被徐荣痛击之后,他应该能醒悟,“义”这个字太沉重。背负着它,是实现不了自己的雄(野)心的。
刘备没有能完全履行好“义”这个字,整个人生污点也有一些,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还是能表现出义这个字的。
刺客刘平、携民渡江这些典故就不说了,可以看一看刘备在历史上对待徐庶的态度,和程昱对待靳允的态度。就能大概明白,想代表这个字,需要付出的代价了。
其实还有很多人物,在某一刻,都能闪烁出义的光芒,只是能贯彻一生,在史书上都寥寥无几。更遑论汉末至西晋的不到一百年了。
说到底,刘备的身上,在某一些时候,能够闪烁出义的光芒。但是让他代表起这沉重的一个字,那都是后世人对于先贤的冀望而已。
发布回答
坚持原创,谢绝转载。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