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真三国无双:联合突袭》三国官爵简介

单机攻略      更新:2017-08-27

作者:oldtoxis 来源:levelup

这是以前《魔王再临》时写的(所以多出了姜维),近来加以改善补完,拿出来晒晒,诸君莫哂。

有几点值得注意的:

1.这是主要讲官职的,包括四个内容,官位、加官、爵位、谥号。其中加官比较特殊,但也很常见,比如方略大将的都督几州的军事、假节钺、领一些地方长官的兼职、录尚书事开府等特权。

2.人名后面一般只写人物最高的职位,有的写最重要的职位或者最活跃时期的职位。可能写某些人的时候写了好多比较低级的职位,废话太多,而另外一些人则都跳过了只写重点,这是根据人物的重要性和职位解释的必要性而定的。

3.两种人不可能写:女人和仙人。至于其它的,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生平的,比如关平,就对不起了,想写,但是没法写。

赵云  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顺平侯

赵云比较特殊,很早就跟随刘备,但是一直没有官职在身,只能算是刘备作为左将军的部曲。一直到南征四郡,才以偏将军的身份代领赵范的桂阳太守。但是只是暂代而已,在刘备眼中赵云显然不是长期留任方略的人选,所以又召回任营司马(控制住孙夫人万一出现的不利行动)。这是刘备幕府的第一任营司马。又由于刘备此时入川,而赵云留荆,所以又叫留营司马。营司马的责任基本是执掌宿卫,管亲兵(相当于汉的南北军),与魏的许虎卫相似,而赵云特殊之处在于刘备特许的掌内事,就是节制孙夫人(后来甚至截江夺阿斗)。


营司马的职位直到刘备拿下成都,才交给了向宠(《出师表》里性行淑均的那位),而赵云升任翊军将军,这时才摆脱了属官的命运,但还是没有爵位。这时期汉中多事,赵云随军,多少有些军功,却没有升官,这和其他四大名将就有差别了。军中有“虎威将军”的称号,但是注意,是称号而已,并非官职(但汉朝实际是有这个官职的,如于禁、吕蒙)。

赵云拿到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的时候已经是建兴元年,刘备已然挂了。中护军虽然还有典督禁军的职责,但此时拿他当禁卫统领显然大材小用,更多的是护丞相的军;征南将军则由于地域关系根本没有意义,只是品秩高(大约是二品)而已;至于永昌亭侯,混了多少年了,才一个亭侯,这要是在曹魏,早就乡侯县侯了……不过这时候什么官位已经不重要了,办事能力才是关键。因为诸葛亮身为丞相,总揽军政,以他的手腕,后来连李严这样的川中老臣都被扳倒了,赵云虽然和孔明同一派系,但也还是老老实实办事的好。

死后追谥顺平侯,“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终其一生,军功并不显著——有一次败绩,也是因为兵力问题——反倒更像是特种兵的风格。所以不好评说他的军略,但是从他执掌内事以来的效果来看,显然是有较强统率能力的,再加上头脑比其余四大名将好很多,所以军政能力算是中上吧。生性节俭,记载最多的是辞退封赏;绝对忠诚(公孙瓒一边儿哭去)。所以刘备对他,更多的是实用,而不是封赏。



关羽  前将军,假节钺,壮缪侯

和赵云有点类似,实用多于封赏。早年刘备作平原相的时候他是别部司马,算是手底下最高职位。后来杀了车胄,刘备不敢领刺史,让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甚至领徐州,行使地方长官的权限,而关羽本身是没有正式官位的。

直到到了曹操手下,才拜为偏将军,后来因为斩颜良的军功被封为汉寿亭侯(关羽生平唯一的爵位)。这一官一爵都是汉朝封的,并且都是靠军功挣得的,但是关二还是因为这是曹操推荐的而临走时都归还印信没有接受。

又白身了一段时间,直到南征四郡以后,刘备第一次大型封赏,关羽得荡寇将军(魏之张辽,吴之程普),领襄阳太守。同时期张飞等老臣都已经封侯,但是关羽却没有动静。后来刘备入蜀,关羽得到了留守诸将中最大的权限:董督荆州事。也就是说荆州军政大事,都听军团长裁决,一般不必申报成都批准。

刘备做了汉中王,相当于汉的诸侯,可以自行分封一些高品级的官职,所以关羽就升任蜀的前将军,并且假节钺。要注意的是,虽然只是前将军(杂号将军,低于四征四镇等),却是诸侯王能封的最高的官职,所以关羽的蜀前将军与夏侯惇的魏前将军一样,其实是军界第一人。而且关羽的假节钺,更是至高无上的权限,节有三_级,假节最低,使持节最高,如果说假节只能直接斩杀违反军令者不需奏秉,那么假钺的权限就相当于随便杀了。这种权限关羽死后似乎没人得到过(孔明算是吧?)。不过关羽到死都没有得到什么爵位。

追谥壮缪侯,两个字的谥号。力和美的结合……这种谥号还真是举世无双啊……

张飞  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西乡侯,桓侯

张飞早期也是别部司马,后来曹操给过中郎将(此时期最泛滥的两种官职之一),南征四郡后,和关羽的荡寇类似,是征虏将军,领的宜都的郡守,但是多了一个爵位,新亭侯(很常见的亭侯级别)。

关羽作前将军的时候张飞是右将军,仅次而已,也是假节的(没有钺……)。后来刘备践祚当皇帝,张飞就上面那个官职了,车骑将军一般是军功卓著,或者地位尊隆才可以封的,尽管后来都是封给一些文官。司隶校尉就虚了,远在洛阳(弹劾百官以下在京畿犯法者,兼领一州),领不领都无所谓,领了体现一下地位。话说司隶校尉掌管京畿事务,可能会管到成都的治安,不是太虚,但是张飞远在阆中,管个屁呀,所以只是好看而已。

死(性格太暴烈)后追谥桓侯。对刘备绝对忠诚,桓,就是建筑物旁作为标志的木柱(华表),万年之守护……



刘备  大司马,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汉中王,蜀昭烈帝

刘备早年漂泊,前期最拿的出手,也是最得意的身份是:左将军,领豫州牧,宜城亭侯(还有皇叔)。这个头衔伴随刘备半生,相当有用。先说左将军,虽然是杂号将军,却好歹也是第三品的,可以有规模较大的幕僚团,可以名正言顺大张旗鼓地拉到很多人材;领豫州牧,虽然是虚的,但是以将军身份领州牧的,要不就是诸侯“大名”,要不就是方略大将;宜城亭侯,虽然只是亭侯的级别,却终究也是一个爵位,有胜于无。

后来入蜀,刘璋上表推荐刘备为大司马,领司隶校尉。两者还是虚职,但是前者的意义不同。大司马的

概念与大将军大同小异,只是不大常见。品秩上属于第一品,而且地位还在三司(三公)之上。大司马的开府(拥有自己的下属集团)治事,和左将军的幕僚团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后来蜀汉的高层,很多都是大司马府属出身的。

再后来自封汉中王。王爵,可以建诸侯国,有诸侯国自己的官职(前后左右诸将军等),后来关张马黄都是蜀的属官,而不是汉官。还可以名正言顺地实行蜀汉地区的割据和自治。至此才上缴曾经奉为至宝的左将军印信。

诸葛亮  丞相,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益州牧,假节,武乡侯

诸葛亮出山后以幕僚身份辅佐左将军刘备,南征四郡以后为军师中郎将,督三郡,主要工作为后勤保障。入蜀后以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管理刘备原来职位上的事务,实际上相当于总管。而且此后一直管后勤工作。

直到刘备称帝,才获得丞相,以及录尚书事、假节的加官。此时的丞相用处不是太大,反倒是录尚书事这一加官,非常有用。要知道三国时期,尚书台得到壮大,脱离了少府,许多机密文件都经手尚书令才得以呈阅,看看二荀在曹魏的地位(连曹操的上表都可以按下不报),就可想见录尚书事的重要性。后来张飞挂掉,司隶校尉就跑到了孔明手里,这回很有实际作用,确实能够控制成都治安。

刘备死后,孔明得封乡侯,允许开府,又领益州牧,相当于蜀汉中心地带大小事务都归丞相府裁决。后来中都护李严被赶去江州,一度也要求开府,但是没有获准。

终蜀汉一世,只有一个丞相,孔明死后就不再设立这个官职,可见孔明在蜀汉的地位。

追谥忠武侯。不要把忠武侯和武乡侯搞混了,前者是谥号,后者是爵位。

马超  骠骑将军,领凉州牧,斄乡侯

在凉州的时候马腾入京,马超以偏将军,都亭侯的身份代领部队,后来拿下陇上,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事,听着挺威风,再没几天就败入汉中,后来降刘备,作了平西将军,督临沮,前都亭侯。将军的称号有征镇安平的级别,平西比较不高级,但是督临沮,说明有一支属于自己的部队,而且有指挥特权。

刘备进位汉中王后,马超即为蜀的左将军,假节。名位上次于关张,身份上还是非常尊隆的。刘备称帝,马超升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乡侯(和张飞同步,此时关黄已死)。骠骑将军,第二品,在魏可以加封都督,仪仗和四征相同。后来张飞又挂了,马超就是军界第一人了。

死后追谥威侯。



黄忠  讨虏将军,关内侯

黄忠的声望不及关张,但是实际军功却绝不逊色。以人质身份随军,以军功升任将军。作讨虏将军的时候正巧碰上定军山,于是击斩夏侯渊,以军功进封征西将军(从杂号一跃成为四征)。后来刘备进位汉中王,就用黄忠作后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关张马黄,四人齐位。

黄忠是蜀汉少有的以军功卓著而受封大将的(唯一临阵击斩方略大将的人),死得早,可惜了,追谥刚侯。

姜维  卫将军,录尚书事,假节,督中外诸军事,平襄侯

姜维初降孔明时深受赏识,不仅被征召为丞相府幕僚(仓曹掾),还加封将军,甚至直接封亭侯(当阳亭侯)。以后一路飞升,到孔明死的时候,已经是中监军,征西将军了。中监军几乎能够参阅所有军事机密文件,过问此类事宜。而四征的地位也隐隐暗示了他在军队的前途。

后来“统诸军”,相当于实际上的军事总指挥。进封平襄侯,已经是县侯的级别。蒋琬在的时候姜维当他的司马,指挥第二主力,官位一再升迁到镇西大将军,并领州刺史,四镇将军进号为大将军,说明本人绝对是很有资历的。

费祎在的时候,姜维共录尚书事,虽然费是大将军,姜是卫将军(第二品,次于三司),但身份上隐然已是平等。到费祎也挂了,姜维加督中外诸军事,这种加官,基本上已经把蜀汉军事完全交给姜维了,他想干啥就干啥。

晚年,阎宇阿附黄皓,以右大将军的身份牵制姜维,使得后者不得不离开成都,相当于交出了军事决策权。死的时候蜀汉已经亡了,魏和晋也不会追他谥号,可怜……

魏延  征西大将军、前军师,假节,南郑侯

魏延在刘备那一代属于后起之秀,刘备破例提拔,让他以镇远将军的身份领汉中太守,督汉中,抵抗曹操。刘备称帝后升镇北将军(四镇),名位亚于四征,但是领兵等权限与四征没有差别。孔明北伐以前,汉中还是魏延的地盘,直到出师表呈上去以后,魏延就要拱手交出权力了。作为北伐军的前部督,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正式成了丞相府的一员。

后来以军功迁征西大将军,但此时丞相大权在握,四征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反倒是同时兼任的前军师,朝官不可能有军师的官职,所谓军师必然是某大员开府之后的属官。所以魏延实际上是在给孔明办事。南郑,就是汉中的别称,县侯的爵位,在蜀汉比较少见。

魏延晚年出了点事,没有善终,所以朝廷不给追谥。

庞统  军师中郎将,靖侯

庞士元从县令做起,一度被撤职,但是因为别人的推荐和自身的才干,终于又被起用,而且官居治中从事,对于州郡长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手下。

刘备对他非常器重,将他和孔明同时封为军师中郎将。都是左将军的府属,参与军事策划等工作。但是庞统的待遇显然比孔明高,孔明只能管理后勤,而庞统被允许随军作战,立功的机会大,亲近的时间也多,足见刘备的亲待。

后来不幸战死,刘备非常伤心,追赠了关内侯的爵位。后来刘禅论功追谥,庞统虽然功劳不大,但却也和关张等五大名将同时追谥,得谥“靖”,足见庞统的地位。



夏侯惇  前将军,督青徐扬二十六军,高安乡侯

夏侯惇之于曹操,相当于司马懿之于曹丕——绝对的心腹,绝对的信任。曹操还在做杂号将军的时候,夏侯惇就是他的属官,后来陆续也作一些校尉什么的,并领郡太守(挺滋润的),而且是东郡,兖州治所重镇。

吕布闹事的时候,东郡丢了,改领陈留、济阴两郡的太守,并且封建武将军(杂号四品),直接跳升高安乡侯(曹魏最早的乡侯),这个时候曹操自己的官职是司空(三公第一品),代理车骑将军事务,假节钺,录尚书事,武平侯(县侯)。夏侯惇算是在朝的仅次于曹操的人物了。

击破袁绍之后,改为伏波将军(杂号五品),虽然官品上略降,但另有便宜行事,不拘科制的许可,终三国一世,似乎只有他有过这种特许(当然假节钺的不算)。转领河南尹,这个我不大清楚,河南是三河(河东、河内、河南)之一,尹的概念联想一下京兆尹,好像也是蛮大的一个地方官。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打完孙权,曹操似乎是精神上疲倦了,就把东南前线全都交给了夏侯惇,这个加官就是著名的“督二十六军”。此加官太猛了,二十六军的范围从青州跨越徐州一直到扬州,包括了张辽、李典、乐进、臧霸等等名将都在指挥范围之内。在历代都督外地军事的长官中,只有夏侯惇有过那么大的管辖范围。

此后曹操常给一些诡异的赏赐,要么是乐师舞女,要么是特许出入同载(搭魏王的车),魏王的卧室随便进,其他人完全无法相比。夏侯惇也是格外的忠心,看同事都已经是魏的属官,自己还是汉官,觉得是耻辱,玩命地申请,终于被拜为魏的前将军(后来曹丕做魏王,还是把他弄成了汉官,不过是极品的大将军)。

追谥忠侯。他对曹操的忠诚,不输于关羽对刘备;可是曹操对夏侯惇,绝对比刘备对关羽要好得多。

典韦  校尉

力大,真的是力大无穷,似乎还稍有智计。早年给人当小队长打工,后来被夏侯惇赏识,给他当司马。打吕布的时候是精英部队中最出色的,被曹操所喜爱,升都尉,后来又转成校尉,干的都是保镖工作,最后也因公殉职。整个一小兵传奇。

他与许褚都干过保镖,向来都有并列的趋势(虎痴和恶来),如同戏志才与郭嘉。虽然他的饭量酒量属于不安因素之一,不过他对曹操的忠诚是绝对不容置疑的。所以在下个人对他也不好多说什么了……

值得一提的是,曹芳为魏帝时,将曹操旧臣的灵位请入太祖庙,享受皇室的祭祀,第一批人中,有典韦无许褚,升程昱遗郭嘉,先钟繇后荀攸,荀令君不在其列。这真是让人难以捉摸。

许褚  武卫中郎将,都督中军宿卫禁兵,牟乡侯

上面几个不是同一时期的,牟乡侯是曹睿封的(活到那会儿不容易)。曹丕给他封的万岁亭侯,加督宿卫禁军。曹操没有给他爵位,只有武卫中郎将和后来的将军位。

前期和典韦一样以校尉之类的队长身份干保镖,中途无数次救了曹操的命。等灭了马、韩,就升武卫中郎将(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还是干保镖。这是新官(四品),以前没有,一般管宿卫的都归光禄勋(九卿)管,但是这是藩王(曹操)的宿卫,所以有很高的独立性。干得很出色,转行干领兵的中坚将军(杂号四品),直到曹操死了,哭到吐血。曹丕让他干武卫将军(换个马甲),仍然管禁军。(手底下这些兄弟,原先都是剑客,后来都成了大将。)

追谥壮侯。这人比GN立场还靠得住……



曹操  丞相,魏武王

曹操早年什么官都做过,就不多说了。后来越做越大,加官也很多,也不多说了。

一切都从建安元年迎帝都许说起。当时曹操得到的官是镇东将军,爵是费亭侯,很普通的爵位,比较高的官位。如果再领个州牧刺史的,就是标准的武人仕途。如果是武人,到不了很高的地位,也很难赢得士人的尊重。但是不久又假节钺,录尚书事。这两个加官就了不得了,隐隐然要走上光明大道了。后来献帝得救,立马给曹操大将军,武平侯。曹操看到了袁绍,于是很识相地把大将军让了出来,当司空(三公)去了。问题是他这个司空是有军权的!二品车骑将军的代理,何况皇帝在他手里。

打了十三年,废除了三公,于是司空没得当了,只好当丞相。十七年给个特权,叫赞拜不名(朝见天子不用报姓名),入朝不趋(上朝堂不用跑小碎步),剑履上殿(不怕别人暗杀)。这几个前面都是虚的,只有最后那个有用,此前曹操上朝还是有一定危险的。

十八年进爵魏公,同时加九锡。这里废话一下爵位等级。王以下,公侯伯子男想必都了解了。伯子男这里不常见,侯最多,到公的话这人就有点不对劲了。所以侯爵也分等级,由低到高为亭侯、乡侯、县侯,三个都是以封地广狭作单位的。公爵直接以一个郡起封,王爵也是。曹操封到魏郡(治所在邺城),魏公特许比诸侯王高等,九锡就是九赐,那个锡是通假字,只是九种诸侯才能用的仪仗。

后来得到承制拜封诸侯守相的特权,就是自由任命地方官,以前都是上表申请的。再后来进爵魏王。陆陆续续地得到更多的特权,都是天子才能用的仪仗。

这个神一样的男人生前作出过很多贡献,死后追谥曰武。

夏侯渊  征西将军,博昌亭侯

早年从下层军官升上来的,后来一直都是护军的身份。护军名字听起来不咋地,实际上相当厉害,一般都在三品以上,而且可以有都督的加官。夏侯渊作了一辈子护军,不管是征西护军还是护军将军还是都护将军,都是指挥别人的,这些别人包括五大名将,包括各镇方略。当然夏侯渊的护军前面,都有个“行”字,说明不是正式的,而是以别的身份来暂管这个官的事务。

一直以来管理西线军务,以突袭战术所向披靡,威望很高。曹洪张隽义徐晃朱灵曹休郭淮等人都在管辖之下。曹操拿他来震慑少数民族,后来正式拜为征西将军。然后就定军山挂了。

追谥愍侯。这人要在日本,估计能干出好几票桶狭间。

张辽  征东将军,假节,晋阳侯

早年以低级武官的身份追随吕布,后来降曹,转过很多杂号将军,基本在五品徘徊,中间也“行”过(暂时管理)三品的官,最后是稳定在荡寇将军(杂号五品)的职位上,封都亭侯。这段时期干过许多骇人听闻的事,军功飙升,于是假节。

这里扯几句关于节的事。持节的等级有三种,假节只能斩杀违反军令的人(一般是小吏);持节一般杀布衣,至于杀他的理由嘛,可以没有;使持节最高级,俸禄两千石以下的都可以杀,两千石什么概念,三四品官的俸禄才“比两千石”,属于可杀范围。

颠峰时期干过一票大的,就是合淝那次(绝对比桶狭间牛)。立马升官,征东将军。这里再扯一下四征。高等武将除了骠骑车骑等在朝的,就是以四征这种有地域辖权的为首,有“征镇安平”的级别,其中征镇都是二品,权限差不多;而安平比较次,三品。一般来说做到四征的人,资历绝对够深,将来有可能进位大将军。

曹丕即位,把夏侯惇弄成汉大将军,而张辽则接替为魏前将军,并进位乡侯。后来当皇帝了,再进位县侯,恩泽越来越深,连母亲都得到特殊荣誉(造了座宫殿)。生病了,当年合淝那些兄弟去向刘晔探问消息,把路都堵死了。

追谥刚侯。从俘虏做到这个份上,这男人太猛了。



司马懿  抚军大将军,加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舞阳侯

司马老狐狸什么官都做过,早年给曹操的丞相府打工,因为有“狼顾相”差点被曹操杀了,靠着曹丕的庇护苟活,然后玩命工作,拼得曹操的宽赦。后来给曹丕当太子中庶子,极为亲近。

曹丕继承魏王后,老狐狸开始升官了,并且由文职渐渐向武官领域涉足。爵位上先封亭侯,再升乡侯。干得不错,深得宠幸。

终于混到二品抚军大将军,假节,并有给事中、录尚书事的加官,等于是文武兼职。之所以强调抚军大将军,是因为这个官职对司马氏一家都很重要。一则是权力的标志,二则是发迹的开始。曹丕说过,他管东边的时候抚军来管西边,反之亦然。那么抚军将军就是二把手了。司马氏一家在真正拿到领导权以前都是当的抚军大将军。而且此官允许开府治事。

后来升骠骑,加督荆豫两州,进位县侯。几年后升大将军,加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曹魏加督地方军务的很多,但是都督中外诸军事,也就是真正的一品大都督,只有三个,历任者就是司马氏三父子。这三任大都督都有假黄钺,所以又叫“黄钺大都督”。另外,像骠骑、车骑、上军、中军、镇军、抚军这些二品将军,按惯例一般都会加封都督,并且都能开府。

因为曹爽的关系转过一些太傅、太尉这些虚职,但又因为两个儿子是中领军、中护军,掌管禁军,所以又夺回实权。升丞相,加九赐(不过这些貌似都被谢绝了)。又有相国、安平郡公的册命,也被推辞了。晚年多病,皇帝有事亲自跑来商量。

司马昭建立晋国,追谥其父为宣王。这家伙外宽内忌,相当危险。

徐晃  右将军,阳平侯

一直以来功劳就很大,但就是在裨将军、偏将军、横野将军这些五品杂号将军上晃悠。中间因为官渡的时候有次对敌后突袭作战的成功而得到亭侯的爵位。

身为曹魏五大将之一,果然非常善战。越打名声越大,渐渐升四品,升三品,就到了曹丕作魏王的时候,官位是右将军,爵位是乡侯。等曹丕称帝,又进位杨侯(县侯)。打刘封守的上庸,功劳很大,所以被拉到阳平关去整理防务,威慑蜀军,徙封阳平侯。

打仗的时候很重视斥候的使用(情报工作)。死后追谥壮侯。

张隽义  征西车骑将军,特进,鄚(mao)侯

归顺曹操以来一直都是五品杂号将军加亭侯的套餐,协助夏侯渊打西线,没想到boss挂了,结果被推举为代理,得到曹操同意,以荡寇将军假节。

曹丕即王位,授予他左将军都乡侯的三品套餐,后来又进位县侯。由于孔明出祁山,于是特别授予特进的加官,派去抵御马谡。特进是表彰资历用的,名位次于三公,在老臣之中以前只有曹洪获得过。

对蜀军的战斗中,此张充分展示了他灵活多变,巧妙华丽的战术思想(明白光荣给他的台词的意思了吧),闹得孔明都很头痛。于是加封征西车骑将军,四征和二品将军的混合官职,这在三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五大将中唯一战死的,追谥壮侯。



曹仁  征南将军,都督荆扬益诸军事,陈侯

从厉锋校尉做起,掌管骑兵,专司冲锋事宜。似乎对官职什么的没有兴趣,而对打仗玩命非常喜欢。性格上也是如此,不守纪律,非常爱玩命,曹魏最勇猛的二人之一。如果说张辽是勇猛,那么曹仁就是不要命。

暂代征南将军,管理荆州防务,虽然被周瑜击败,却死守住了荆北宛城新野一线。中途以安西将军代理的身份都督七军讨伐马超,后来又正式拜为征南,假节,驻守樊城。死守住关羽的进攻。

曹丕称王,曹仁迁车骑将军,当然也加官都督,并进位县侯。他也是三州都督,但是其中益州不在管辖之内,荆州扬州都只有一半,所以和夏侯惇的三州都督是无法比的。夏侯惇死后,他名望最高,接替大将军,后转大司马。

死后追谥忠侯。

曹丕  副丞相,五官中郎将,魏世子,魏世祖文帝

以上是曹操在世时他的情况。五官中郎将,本来是三品的中郎将,但是因为是副丞相,所以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当时曹操有诸侯国,所以虽然是丞相,也要归国,就是回到邺城。而许昌的所有政务不能交给其他人,就让曹丕以副丞相的身份署理许昌政务。

事实上,曹操在邺城,连带着许多老臣也留在邺城,曹丕身边自然要培养自己的手下。换代之后,这些人(曹休曹真夏侯尚司马懿)就成了新鲜的血液,替换掉张辽曹仁钟繇程昱等老人在一线的工作。

做了七年皇帝,四十岁崩,追谥魏文帝,世祖是庙号。

庞德  立义将军,关门亭侯

这个俩官爵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

早年是以中郎将,都亭侯的身份跟随马超,实际上都是在火线上拼死拼活。

跟随曹操以后就是以上俩官爵了。后者好明白,亭侯嘛,食邑大概有三百来户,至于封地关门是什么地方就不晓得了。前者立义将军,显然是杂号将军,但是品秩上不好说。一般比较少见的杂号将军都是五品,有些牛X一些的如征蜀啊,辅国啊什么的会是三四品的样子。这个立义,我估计在五品,各位有疑问的话可以去找一本书叫《三国职官表》,清朝洪饴孙写的,我只有手抄的不完全版。

打关羽的时候由于乘坐白马,又被称为“白马将军”(三国11庞德特技的由来)。死后追谥壮侯。(怎么感觉曹魏一堆壮侯?)



孙坚  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乌程侯,吴武烈皇帝

孙坚的这身五品杂号行头货真价实,相当的正宗。

早年以武勇闻名,从布衣起,作过假尉(代理县尉)、郡司马、县丞,当的都是最基层的微末小官,经手的都是捕盗平叛的弓马战事。黄巾爆发时被朱隽拔擢为佐军司马,正式接触军界上层。凭借勇力胆气,以功得别部司马。

黄巾平息之后,地方诸侯也开始作乱。孙坚被征召为张温(行车骑将军)的参军,这已经算是很有影响力了。就因为这次的出征,后来得拜议郎,这算是武人入朝的第一步。此后还是地方叛乱,于是调到长沙作太守,功绩显赫,封乌程侯(不敢肯定,应该是县侯了)。

讨伐董卓,得到袁术的推荐,代理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理所当然地成了诸侯的肉盾,在前面开路。被友军阴到了,粮尽兵败,然而败而后战,居然击斩华雄,大破卓军。

后来被人狙杀。追谥武烈皇帝。

这人身经百战,纵横南北(吴越、荆南、西凉、徐州、河洛),都不是吹的,足可称“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从基层到高层,拼得如此地位,全凭自身能力优秀,性格忠烈。然而也正是由于他的性格,不能周旋宛转,故一生受袁术掣肘,不能成功地从武人转型。所以说他是个血性神武之人——不过真的很男人。

孙策  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吴侯,长沙桓王

孙坚死后,家人部属都投奔袁术,孙策深受袁术赏识,得到校尉之类的官职,和袁术手下高层将领关系很好。不过袁术对他仍旧利用为主,几次许诺的太守职位都转授他人。

孙策看穿了这一点,索性借攻刘繇的机会骗来个“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跑到江东赶走刘繇开始闹独立。拿下整个江左地区,就开始自行任命官员了,甚至擅自分立新郡。

曹操讨袁术,要拉拢孙策,于是表拜讨逆将军,吴侯,这已经达到了他父亲当年的辉煌。袁术毁拜,手下张勋等大将与孙策关系很好,前来投靠,却被术旧部袭杀。孙策怒,顺手攻拔庐江。

官渡之战时,被江左豪族刺杀。后追为长沙王,谥桓。

孙策的能力、性格都秉承了孙坚血脉,但其超越孙坚的一点,在于他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武人。他的自立标志着孙氏的转型,并开创了东吴的基业。而仍旧是祖传的刚烈,使他与土著豪族的矛盾难以调和,最终送命。



孙权  大将军,领荆州牧,使持节,都督交州,吴王,吴大皇帝

孙权以孝廉、茂才、校尉起身,接替兄长的事业,同样得到曹操的推荐,封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代理吴郡政务,这和孙策差不多。

早期的军事重点在两件事上,一是镇压山越,二是攻打黄祖。后来曹操南下,被联军推回去了,还丢了南郡等地。于是刘备孙权开始互相上表给对方升官了,孙权是代理车骑将军,领徐州牧。这里官职大小没有实际意义,二品车骑允许开府,但孙权不管是不是开府,手下那么多卖命的,羽已经非常庞大了;不过二品的好处在于,手下人可以得到的官位高了。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吴侯的爵位是世袭的。

袭杀关羽后,得曹操表奏,正式封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徙南昌侯。曹丕称帝后,孙权称藩,得拜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领牧如故,进爵吴王,另加九锡。又得到虎符竹符、青土白茅等物。这里的大将军等官爵,包括加官,都是注册在魏属下的,甚至连吴王也只是魏的一个诸侯王。得到的虎符竹符,是调兵征用的信物,但都是左半,右半在朝,只有右半才有主动权。

其后称帝,崩谥大皇帝。(《三国志》用“薨”,限于魏晋的正统,那是诸侯的级别,不过人家好歹也是个皇帝……)

和刘备比较,可以发现,早年都是三到五品的将军州官套餐,后来拼到二品套餐,有开府权限,可以更名正言顺任用手下。再上一品,已成诸侯,为下一步登极做好铺垫。但刘备的诸侯,归属汉朝,自立而成;而孙权的藩王则是魏的册封,请降得来的。

周瑜  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周瑜脱离袁术投奔孙策,二十四岁拜建威中郎将(四品),有二千人的兵权。既定江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这里护的是孙策讨逆的军。

攻黄祖时为前部大督,抗曹时与程普并为左右督。攻下南郡后得到偏将军领南郡太守的五品郡守套餐,其后病死。终生无爵无谥。(尽管孙权最后感叹“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最终也还是没有追赠追谥。)

这里废话一下三国的都督。周瑜虽然被敬称为东吴第一代大都督,但所谓的大都督并不正规。“大都督”是第一品加官,不常置,在曹魏是假黄钺的(专戮节将)。而周瑜的督军只是临时的指挥便宜权。除了大都督,还有持节督军的存在,也即常说的都督。

另外曹魏的都督,除了中军宿卫、水军、徼道虎贲这些特殊都督外,基本都是都督一州以上的,最少也是关中、陇右、江北等地区性的。而蜀的都督少,除了都督中外和庲降,就只有汉中、关中、永安、江州了,其中江州和永安估计也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而关中也是十分后期才有,所以蜀汉实际上就是汉中、江州、成都的三处有重兵,有孔明和李严(陈到)分管。吴的都督最多,谨陈如左:京下、都下、西陵、、巴丘、信陵、夷道、蒲圻、武昌、武昌左部、武昌右部、夏口、江陵、沔中、乐乡、中夏、柴桑、半州、吉阳、徐陵、濡须、芜湖、牛渚、扶州、皖口、吴郡、虎林、左虎林、广州、交州、无难、无难右部、解烦、解烦左部、解烦右部、五校、马闲右部、水军。可以看出,吴的都督设置基本都是地域小,权限低,类似于魏的张辽、臧霸等地方方略的存在。但是吴设置都督的地方,都是国家要冲,关节的位置,有重要的存在意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无难以后的,都不是地名,而是特殊部队的名称,五校似乎是步兵、长水、越骑等五校尉,隶属光禄勋,无难、解烦都是精锐死士(前面的虎林是地名)。



太史慈  建昌都尉,领南郡太守

太史慈是郡守小吏出身,开始是邮差,后来得罪州府,流亡辽东。

投奔刘繇后不受重用,只是作一些斥候的侦察工作。投降孙策后任门下督(属官),后拜折冲中郎将,有兵权。

后来刘磐数有攻扰,孙策将海昬(hun)、建昌附近的六个县划为一区,以海昬为治所,归太史慈统辖。并且拜太史慈为建昌都尉,督率诸将守备。虽然只是都尉,却隐隐有着都督的味道。到了孙权接班,仍旧将南方委任给太史慈。赤壁前病死,同样无爵无谥。

太史慈虽然早逝,但他的统御、武勇等能力从他那些年的功绩可见一斑,是东吴少有的领兵将才。

甘宁  折冲将军,领西陵太守,半州督

甘宁江贼出身,投靠孙权后,一直身先士卒,以武勇见称。虽然受到重用,但官职待遇上并不显赫,直到和关羽的一次冲突后,才有了西陵太守的职位,得到两个县的辖权。

攻拔皖城时,战功卓著,拜折冲将军。此役意义重大。江淮之间,唯合淝、皖城钱谷丰足,属于重镇,两地此前都在曹操手中,今夺下皖城,等于是在江北有了军事基地,为北上作战提供了保障。

与凌统有仇,孙权怕出事,就将甘宁放为外镇,作半州督。

甘宁勇武刚胆,临战先登,猛将之俦。又兼研习诸子,颇有智计,足堪方略重任。可惜杀气太重,不能让人敬服。

凌统  偏将军,领沛相

凌统承袭父风,刚猛果毅,被特别授予别部司马、代理破贼都尉,继承父业。虽然私自杀人,但以军功抵过。此人擅长精锐突袭,水战极强。后以承烈都尉随周瑜,有功迁校尉。

皖城一战,功拜荡寇中郎将,领沛相。沛相的概念,是沛国诸侯的国相,掌管该诸侯领地的一切事务,实际上就是地方长官,与郡太守略有不同。如孔融北海相,刘备平原相。合淝一战,为救孙权,重伤濒死,后拜偏将军。

东吴军界的中坚力量,无论新老,都是从行伍底层拔擢而上的,不外乎司马、校尉、战督等。大部分将领,上至都督,下到校尉,不是先登就是死战,卖命为生,而且一辈子卖命,才勉强混得个将军名位,确实是一分钱一分货。唯有后期江东豪族的融入,才使得出身豪门的人能够轻易获得高位。

凌统作为军界的青年才俊,不止是刚烈果毅而已,尚且重礼法,讲义气,深得士人倾慕,颇有国士之风,这是很不容易的。

吕蒙  左护军,虎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侯

吕蒙以别部司马起家,凭战功升平北都尉,后拜横野中郎将,前期干的都是卖命活。

赤壁之后,开始勤学,从嗜血第一线退到指挥第二线,屡出奇计,遂得偏将军。经历濡须、皖城等战役,指挥建计能力得到体现,遂拜庐江太守,正式得到了五品将军+郡守的待遇(这在早期诸将中不多见)。

又经历了荆州冲突、合淝大战,功拜左护军,虎威将军。左护军不知与陆逊是否并存,总之是都督的性质,应当不是孙权二品将军的府属。此后接替鲁肃,成为第三代大都督,徙领汉昌太守,食邑四县。然后就是白衣渡江,徙领南郡,进封孱陵侯(县侯)。而他的人生就在巅峰处终结。他是最受孙权赏识的大将,所受赏赐也最多。

看吕蒙的发迹,不难看出孙权识人用人的能力。这样的文武全才,是孙权一手培养出来的。



周泰  奋威将军,汉中太守,陵阳侯

周泰略同许褚,宿卫见长。

以别部司马领兵,数有战功(死战之功)。

濡须一战后,拜平虏将军,督濡须。平虏是三品大将,濡须督则是镇守要隘的干活,身价飙升。击破关羽后却徙奋威将军,这似乎是降职了,好在加领汉中,进封县侯。

此人虽有死战之力,却无领兵之才,如果不是孙权的依赖,他仍旧是,卖命的赔本生意,迟早战死疆场。

陆逊  上大将军,右都护,领荆州牧掌武昌事,江陵侯

陆逊以政绩扬名,平叛治乱也略有功绩,所以被纳入孙权幕府,涉足军事。吕蒙托病,逊以偏将军、右部督代理军务。白衣渡江时,先克、南郡,继而长驱直进,夺取宜都,截断荆益通道,功劳很大。遂拜抚边将军、领宜都太守,华亭侯。这种五品标准套餐对于陆逊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高的待遇了。

在巩固荆州战果时,表现出色,进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爵娄侯。四镇二品方略,不必多说,右护军我个人存在疑问,不知道是幕府属官还是持节都督的变形体。照理即便是大将军也不会有护军这种属官,因为护军本身就是三品以上的品秩,所以推断是后者。曹魏的护军可以护个十几二十来军,指挥权很大,而陆逊四镇只要假节就是都督,所以加护军之职也就意味着其调兵的权力。所谓的右,不知道是否还有左护军,也有可能是地理上荆襄处右。

到刘备东征,陆逊直接进为大都督,假节,他是四代大都督中唯一有实际名位的。战后加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典型的三品州牧县侯系列,可以算是军界第一人了。皖城战曹休,再为大都督,此次假黄钺。这里说明一下,由于大都督并不长置,所以一般只在大战之际临时授命。

孙权称帝,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东巡时又征陆逊辅弼太子,执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务,董督军国。这里上大将军在东吴相当于大将军的概念,等于是司马懿之于曹丕,将武昌的事务都交给陆逊处理了。此时陆逊位极人臣,后又转为丞相,加官如故,反倒开始走上末路了。最后忧愤而死。

陆逊在东吴出将入相,比三代前辈更为出色,这当然是由于他本身的能力,但有一点很重要,他是江东豪族出身。这对于孙权来说是值得利用的,所以陆逊才会成为孙策的女婿,并一步一步接近东吴的军政核心。但晚年因争失宠,落得如此下场,却是令人惋惜。

黄盖  偏将军

黄盖以别部司马随孙坚,后随孙策,再随孙权,一直冒死工作在第一线,而且办事效率极高。常为守长,治理地方治安,经常换辖区。哪儿有叛乱了,就调黄盖过去,实在是手纸一般的身价。即便叛乱悉平,也不过是转为丹阳都尉。

论资历名望,在程普之下,但无双中有他没程普的原因是他在赤壁有上佳表现,以功拜武锋中郎将。领武陵太守——本来以为他时来运转了,哪里晓得是武陵又出叛乱了,再调他过去——还真是手纸命啊……

孙权想必是不忍心了,终于封他将军位了。最后黄老任劳任怨,死于任上。

如果不是黄盖对孙氏死忠,这样的待遇,早就开始发牢骚了。同期的程普、韩当都五品郡守加都督了,也只有黄盖这样的性格才会死心塌地。



董卓  太师,郿侯

董卓是典型的武人入朝。

家世好,人又豪爽,武力又高,自然有一批死士卖命,也容易建立武勋。累迁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当时郡都尉主管治安,而某些大郡则或东西或南北划分区域设置多个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原本以高昌为治所,主管西域事务),都是些治安官。后免官。

后来被征召刺并州,守河东,后迁中郎将,领兵拒黄巾。兵败免职。边章、韩遂起西凉,再以中郎将身份前去,仍旧无功而还。靠关系反而进拜前将军、斄乡侯,领并州牧。

何进出事时,董卓抓住机会进京,杀丁原(时任执金吾,掌宿卫),控制了京师的兵权。后迁太尉,假节钺虎贲,有仪仗,有兵权,开始谋求更大的权力了。私谋废立之后,迁相国,封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甚至据有武库。权倾朝野,滥杀纵欲。

后诸侯并起,遂烧洛阳,徙长安,为太师,号尚父。死于手下谋叛。

董卓以武人入朝,需要逐渐改变形象,来获得士人的认同。所以蔡邕、荀爽等名士得到重用。既而掌权,就开始纵欲了,并且诛除异己,扰乱民生。然而这种转型不伦不类,并没有受到好的效果,反倒是他暴虐的性格深受痛恨。并且不能弄清天下形势,就草率废立,最后自然不能长久。

袁绍  大将军,冀州牧

袁绍名门出身,声望极高。加上他本身擅长社交,所以养士众多。成为何进大将军府属,并转为中军校尉(西园八校之一),出于处理宦官的目的,出任司隶校尉,检点京畿治安。后因反对董卓而出奔。董卓因为结交名士的需要,并不追究,反而授予渤海太守,阬乡侯的官爵。

袁绍自号车骑将军,起兵攻董卓,私谋另立,但没有成功。于是吞并韩馥,领冀州全土。从此开始河北霸业。当天子东奔时,并没有第一时间派兵迎接,所以失去了称霸的机会,被授予大将军,邺侯的官爵。当然这有一部分还是曹操的意思。袁绍并不能够接受,所以推辞了县侯的爵位。后官渡对峙,仓亭交兵,军败忧死。

由于袁绍身世的特殊性,所以他作过的官不是亲近心腹就是高官显职,不过这在他看来没什么(已经看惯了,所以有些挑剔)。

吕布  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温侯

吕布弓马过人,号为飞将。追随丁原,后叛随董卓,迁中郎将,封都亭侯。一直干保镖,但是董卓不知道,吕布其实是杀手的好材料,所以董卓就这么死于亲信之手。

王允秉政后,吕布得到奋武将军,假节,甚至仪比三司,共秉朝政,当然这些都是王允蒙他的。以吕布这样的人物,在上是插不进手的,像仪比三司,只是好看而已,而共秉朝政更是虚言。后败逃。

偷袭曹操的兖州得手,自号兖州牧;被赶出去后又偷袭刘备徐州得手,自号徐州刺史。他虽然武勇无双,但对于官爵的虚位太过执着,得到朝廷左将军的封号就乐不思蜀,忽视了存在于身边的危险,最终败亡。



补遗

甄姬  魏文昭皇后

甄姬家世不错,为人贤淑。先为袁熙妻,后见纳于曹丕,生曹睿,颇见宠幸。后失宠赐死。追谥文昭。

这里废话几句内官制度。皇帝的话,祖母和母亲、妻子的称号众所周知,其余妃嫔有十四等。魏国延袭汉制,前三者称号如旧,而后面自夫人以下就常有改动。曹操时,王后以下有五等:夫人、昭仪、倢妤、容华、美人。曹丕后来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曹睿删除了顺成,增加了:淑妃、昭华、修仪。最后共十二等。夫人的地位在淑妃之上。

如果和外爵相比,自夫人以下十二等:贵嫔、夫人,仅次于皇后,地位崇隆,无可比拟;淑妃,堪比相国,爵位可比诸侯王;淑媛,御史大夫,县公;昭仪,县侯;昭华,乡侯;修容,亭侯;修仪,关内侯;倢妤,中二千石(二品的概念);容华,真二千石(略次前者);美人,比二千石(稍次前者);良人,千石(六品)。

后记

虽说说过女人和仙人不可能写,但最终还是妥协了,一是甄后的魅力,二是内官的系统俨然分明,值得一写。但是只此一例,下不为例……

因为学业,此文久断未续,非常抱歉。如今趁尚有余裕赶紧补完,仓促之作,见谅。




原文地址:http://www.18pk.com/web/wen-270464.html 转载请在文首保留此行。

感兴趣的